2, 基本技术:太极拳运动是维持身体重心垂线不超出支撑面,以腹部为中心发动的左右两腰的抽换/旋转,带动四肢虚实变换/重心平稳的运动。在训练中,除端正身体姿势外,还要特别注意运动方法,才能体现太极拳的独特风格特点,更快地提高技术水平。
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配合,全身内外的协调动作,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整体性和内外同意性。在外的方面是身/步/手,在内的方面是意/气/力。眼是内外传递信息的关键,配合动作的眼神运用,对于练拳时用意识指导动作,使动作显得精神贯注,生气勃勃,维持动作平稳是取特殊作用的。因而,眼法也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1) 身法: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分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端庄/舒展/大方/和顺形象,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重心失去平衡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两肩与两胯/两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下相随”“上下一条线”的关键。
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比如吴式),只要白痴“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中正之偏”,或者称为“斜中正”。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部的运转,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全身的平衡。身法的中正,“尾闾中正”起着关键作用。重视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而“含胸拔背”又需要“沉剑坠肘”的帮助,否则会养成偻背的病态姿势,与立身中正的原则不符。所以,正确的身体姿势是使身法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沉着稳重的前提。
太极拳运动的总虚实在于腰肾的转换,腰肾转换的枢纽在于腰脊命门穴。腰脊一转而周身全动,缠绕运转,无不顺遂,内外合一而主从不乱,从而穿穿协调。
(2) 步法:步型的移动转换称做步法。步法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它决定着动作的灵活和迟滞。太极拳对步法饿要求是:进退转换/虚实分明/左虚则右实/左实则右虚。前进后退时,身腰随着转换。迈步要轻灵,不可重滞;落步要稳健,不可摇摆/颤动或笨重。
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画圆圈,绝无直来直往/直上直下的动作。腿部的动作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才符合“上下相随”的原则。迈步时须先将一侧的胯根微内收,这一侧的腹部充实,坐稳在一腿,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但膝关节须微屈,保持膝关节的蓄势和灵活性。落脚的方向/角度和转换时足尖的外嫩/内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转,其主次先后,都须辨别清楚,虚实主次,条理分明。两足虽然虚实分明,但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只有虚实相互渗透,才能变化灵活。
凡前进的腿,必须先提的腿,蓄劲于膝,带起小腿提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由屈而伸,缓慢踏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翘,脚跟先落地,然后是掌和足尖落地,全脚落实。云手的侧行步和跟步则须先落脚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脚落实。后退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缓缓地使脚尖领先后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拳脚落实。
太极拳步法的虚实变换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而且不论前行或后退,前后足都不应站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就易在动势转为静势时站稳。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转动须贯劲,“源动腰脊,劲贯四梢”。下肢贯劲之法,骶骨要有力下沉,带脉极为充实,屈膝/开胯/圆裆,臀部之力要贯到足跟。由于躯干和上肢的重量下压,膝关节更坚固有力。双足沉实踏地(两腿前后开立时,前足大趾着力,后足小趾着力),重心平移在两足支撑之中,两足的虚实变换全在随势由腰裆的变换来移动两足的虚实比例。这样,下盘就能在任何变动中保持平衡/稳固。
(3)手法:手臂须松柔圆和,刚柔相济,忌僵忌滞,动作螺旋式地旋转做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环行。横直顺逆,起落侧缩,应走弧线,使关节圆转如意。要求“沉肩坠肘”,把肩/肘关节放松。只有这样,手臂动作才能灵活圆转,不僵不滞。动势时要以手领肘,以肘领肩;停势前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轻轻运动手臂,微微有膨胀延展的意思,始终关注于两臂之中。“膀随腕转”“腕随掌转”,处处成圆,即所谓的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都须贯劲。上肢以意贯劲须敷满于全部手臂,而劲点则随动作的技法作用而随时变换。沉肩坠肘,内劲贯足,沉着/松静。兼而有之。两肩切不可贯劲,两肩松沉,手臂才能灵活无滞,轻灵而不飘浮,沉重而不僵滞。腕关节要圆活,手指应松柔微屈,前推时掌根微微着力,意贯指尖,指肚微微着力。手和腕必须圆转/轻灵/沉着,才能符合“全凭两手转”的练法。
(4) 眼法:练拳时首先从眼法来判断他的精神是否贯注。所以 ,俗话说“神聚于眼”“眼为心苗”。在运动过程中,眼法要随着主要的手的动作而向前下沉。凡动作变化,首先身法/手法/步法跟上法,即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动”。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诸动一齐俱到,“形神合一”。眼神不灵动,定势时目光不严正地前视,则意无所专注,劲不能充足,神不能团聚,练起来必然毫无生气。
目光要经前手食指尖或中指尖前视,指肚着力。眼神须照顾上下两旁,表现大方/舒展/严肃/沉静的神气。
(5) 意念:意念引导动作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技法原则。练习太极拳的全部过程,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要心神专一,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如做“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不是随便地把两臂抬起来,而是首先要想着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继而慢慢地把两臂抬起来;做两手向前按出的动作,首先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不停,动作亦随之不停,就好像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总之,练习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以动作都要注意去支配。所谓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做到用意识引导动作,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l 安静。练拳时从准备姿势开始,首先要从心理上安静下来,不再西靠别的问题,然后按动作的要求检查头是否正直,躯干和臂是是否放松了,呼吸是否自然通畅,等等。当这些都合乎要求时才做以后的动作。这是练拳前一个要紧的准备功夫。这种安静的心情,应贯彻到练习拳套的全部动作中去。练拳时,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姿势高或低,心理上始终要保持安静状态,这样才能保持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否则导致手脚错乱/快慢无序或打错了动作。打太极拳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如能做到这些,就不至于引起神经过分紧张以致过度疲劳。
l 要集中注意力。在心理安静的前提下,还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动作和考虑要领上,专心致志地练拳。练习日久,就可意动心髓,手到劲发,想象力自然地与肢体活动密切配合。
(6) 呼吸: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沉着灵活,要求用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与自然配合。同时,要求气沉丹田,即“意注丹田”,用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深送到腹部脐下,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要求的“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
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根据动作的开河/屈伸/起落/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来说,呼吸总是一胸廓的张缩/肩胛的活动自然结合着。比如,胸廓舒展时要吸气,胸廓收缩时就要呼气;身体上起时要吸气,身体下蹲时就要呼气;臂上举时要吸气,臂下落时就要呼气。在一个动作里面,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呼或是一吸。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呼吸方法,合乎生理的要求,运用得当,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待动作熟练之后再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
(7) 劲力: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避免使用僵劲拙力,它所用的力,是维持姿势的正确与稳定而自然的力,有的称它为规矩的力,也有的称它为“劲”。两臂该圆的,就必须做到圆满,腿该屈的,就必须屈到所要求的程度。除按照要求所用的力量之外,其他部位肌肉要尽量放松,身体各关节都舒展开,避免紧张,力求圆活。然后在意识的引导和贯注下,使动作和顺协调,屈伸旋转自如,这样通过训练,就可产生一种轻灵而由沉着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内劲”。再通过虚实的变换,轻灵与沉着交互的锻炼,使全身各部分都富于弹性和韧性,手臂极为绵软而又极为沉着,全身极为轻灵而又极为稳重,稳重中又极为轻灵。
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始终是螺旋式地/抽丝式地运动,使全身各部分内外协调/圆活无滞,内劲就能随时灵活地集中于某一点。在杨/武/吴/孙式太极拳练习中,到定势时才做想象式地将隐于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而在陈式太极拳中有许多动作则是定势时将显于外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