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太极拳技术分析训练 1

2014-7-30 23:52| 发布者: 地术拳| 查看: 5121| 评论: 0

摘要: 太极拳技术分析训练 (一)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 ...

太极拳技术分析训练

 

(一)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技法,故名十三势。其动作轻柔圆和,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传统的影响较大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太极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轻松柔和:太极拳动作以柔缓为主,架势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枸,运动轻灵沉稳,外柔内实,出汗而喘气,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以进行练习。

 

2,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 过度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没有停顿。动作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采用发劲动作时,速度可以有所变化,但仍须前后连贯衔接和顺,周身完整。这种有节奏的连贯运动具有逐步引人入胜的趣味,而这种连贯不断的练法,只有在精神集中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对大脑的机能也有良好的锻炼。

 

3,        圆活自然:太极拳是“曲中求直”的运动,动作顺逆直横/起落旋转要走弧形,避免直来直往。由于动作的前后连贯,弧形往返相接,自然就成为圆形动作了。另外,运动中肢体又处于微屈状态,所以圆形动作可更好地体现太极拳柔和的特点,同时,绵绵曲折的圆形动作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同时得到适合而均匀的活动,对气血流转/畅通经络和增强体力起着重要作用。

 

4,        协调完整:太极拳是练意/练气/练身的运动。在运动中,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个部分之间密切配合/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轴身完整一气,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协调完整的动作可使全身各部分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得到同时运动的机会,动作的完整性能促进腹进式呼吸的鼓荡作用,从而周身内外同时得到锻炼。

 

5,        刚柔相济:太极拳的整套动作都是由虚实/动静/刚柔相互转换而形成的整体运动。在运动中,要使身体“轻沉兼备/刚柔内含”,既轻灵又极稳重,既柔软又极坚刚。发劲时,要发于腰部/腿部,达于两手,抖擞而有弹性,做到刚中寓柔,刚柔相济。

  

 除以上特点外,各式太极拳还有其不同的特点:

 

l       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有发劲动作且着缠丝劲和弹性劲的锻炼,具有较强的技击性。

 

l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 ,轻巧沉着。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刚济。

 

l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势小巧灵活细腻,拳架由开展到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

 

l       武式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腹部的进退转换始终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内劲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移”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

 

l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二)     太极拳基本技术分析

 

1,         基本姿势:练习太极拳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做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只有遵循一定的规格要求,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在整体动作中形成动力定型,即所谓“明规矩而守规矩”,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技术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太极拳练习时很讲究头部的端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合穴处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儿将头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头顶上放一碗水也不能使它酒出似的。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颈项竖直,下颏里收。过分地向上顶劲,紧收下颏,会导致颈项的僵硬,动作便失去灵活。所以,顶颈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2)         含胸拔背:含胸是胸部略向内含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助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凡是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而拔背则是为了有利于发发劲。

 

(3)         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个背部向下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内收,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肉向外下方舒展,后然轻轻向前/向内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4)         圆裆松垮:裆即会阴部分。头顶百会穴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血上下贯通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合,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裆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裆产生出来。有了裆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

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固,两腿弯曲轮换支撑着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髋关节必须放松,膝关节必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腿灵便。

 

(5)         沉肩坠肘: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使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臀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遒劲。这中遒劲,外似绵软,内实刚健,犹如“绵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使胸部完全涵虚,使脊背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穿到上肢手臂。

 

(6)         舒指坐腕:舒指是将掌指自然伸展,坐腕就是将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屈起。比如前推掌伸出,在没有前伸时,掌心微呈窝形,蓄而不张,这时是虚掌;在前伸过程中,逐渐舒展,是由虚而实;到达推掌的终点时,掌指自然伸开来,掌腕自然屈起向下坐,掌根微微含劲向前凸出,使由腰脊而发的劲力通过沉肩/坠肘/坐腕/凸掌而贯穿到掌指,这时是实掌。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许多掌法都是和整个身体的动作连成一气的,因之舒指坐腕,实际上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节节贯穿/顺达,完整一气的。

 

(7)         尾闾中正:尾闾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星。尾闾不正,身体必斜,动作姿势必然歪扭,偏离中心。因之太极拳运动极重视尾闾的中正,不论是直的动作姿势,海岸是斜的动作姿势,艘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椎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更重要的是,尾闾中正还决定着下盘的稳固。尾闾一歪,下盘重心偏斜,使下盘的劲力与躯干的劲力间断,上下劲不整;尾闾一歪,失去重心,下盘也就不稳固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