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直在和李刚老师探讨关于对我们武术班的孩子如何去教育更为合适更见效的问题。李刚老师跟我谈了很多,也建议我到网上看一下关于武术的有关内容,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说实在话,在这点上我真是感觉自己捉襟见肘了,带武术班已经有一个学期了,而我自己对于武术的真正了解却少之又少。李刚老师的一句话一下点醒了我,于是,近些天来,我开始恶补关于武术方面的知识。也开始对中国武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找出了教育班里孩子的突破口。
目前随着中国武术风靡全球,有好多地方都开设了武术学校,可是多数学校只重视武术“形”上的教育和辅导,只传授学生应该如何去把套路动作打的流畅、优美、刚劲、有力,而忽略了我们中华武术还有一整套思想意识方面的武德修养教育,几百年来,这一整套的武德教育从古延续到今。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近些天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武术精神是由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侠士的侠义精神结合而成,其中还容入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其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道德追求。“仁”的基本涵义就是要用博大爱心去爱一切人。要求习武者忠于事业、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 目前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出身,从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教育上的难题,尤其是有些独生子女自私、孤独、不关心他人、不孝敬父母、不知道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因此,加强“仁”爱之心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必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它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之心,其功用就在于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侠义之人。 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勇有“大勇”、“小勇”之分。“大勇”是指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困等,在武林中被极为推崇和效仿。为私利或义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是为武林中人所瞧不起的。 在平时对孩子们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首先就是尊师重道,学武者应该尊敬师长、前辈。这不仅在行为举止上要谦和礼上,恭敬从命,更应聆听教诲,认真实践,好学上进,珍惜师长、前辈的辛勤付出。习武者应热爱事业,勤学苦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人格上,人人是平等的。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谦虚谨慎,互相尊重,“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另外还要注重孩子的修身养性,《武德修养》中谈到:武德中的修养主要是指个体的行为,其根本乐趣在于改变自己,以适应和维护社会秩序。习武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生活作风,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和污染。 遵守纪律是习武的孩子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加强纪律观念,从思想上提高自觉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遵守班级纪律。老师要引导习武的孩子要切记任何时候不得自恃武力,逞强好斗,妄自出手。要树立习武者的良好形象,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武林中一直保持着“未曾学艺先识礼”、“学拳先习礼”的传统。老师同时也要要求习武的孩子平时的举止要端庄大方,有礼貌。言谈话语要有素养,而且要言必行,行必果。待人处世热情诚实,和蔼可亲。服饰要整洁得体,事事处处要表现出个人的立身风度以及容端体正的尚武本色和习武者特有的“精、气、神”,充分反映出习武者的良好素质。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武德意识方面的教育。由于他们接受过专门的武术训练,从个人能力上讲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从身体素质以及格斗技巧上,都要强于其他普通学生。这样一来,势必会出现一些学生依仗自己身体上的优势去欺侮其他弱小学生。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将全部精大力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去,成为一个“仁、义、礼、智、信、勇”兼具的优秀人才,就成为我们二、三班所有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